百家姓起源    
     9  
    【起源參考】 出自「姬」姓。以國為氏。據《通志.氏族略.以國為氏》所載,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後,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,初封於畢,繼封與馮城。其後代逐有馮氏。
    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的後代。
    【起源參考二】 馮姓在中國現代姓氏中排名第二十七,在臺灣排名第六十七。馮姓的來源主要有兩種,一是出自姬姓,是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的后代。畢公高名高,是周文王的 第十五個兒子,被周武王封在畢,所以姓畢。到春秋時期,畢公高的后裔畢萬,在晉國做官,晉滅魏國以后,畢萬被封在魏。畢萬的后代中有一個叫長卿的,被封在馮,長卿的后代用邑名作為自己的姓氏,就姓馮。馮姓來源的另外一種說法,是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馮簡子。馮簡子是鄭簡公時鄭國的重要大臣,被封在馮,他的后代也是用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,姓馮。發(fā)展和演變:馮姓有許多支派的來源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,只能追溯到比較晚的年代。比如說,有些是戰(zhàn)國時韓國上黨太守馮亭的后代,有些是漢代征西大將軍馮異的后代,有些是漢代宜都侯馮參的后代,有些是燕王馮弘的后代,有些是西魏時期寧州刺史馮寧的后代,有些是唐代監(jiān)察御史馮師古的后代。先秦時期,馮姓主要在河南發(fā)展,也有一部分遷徙到了山東,到三國時期,馮姓已經發(fā)展到四川,湖北,東晉末年,馮姓有人遷徙到了遼寧。唐朝末年,黃巢起義的時候,馮姓有人遷居福建,到宋朝末期,又發(fā)展到了廣東,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,馮姓開始進入臺灣。馮姓的主要聚居地有:馮城,上黨,□川,宜都,安陵,京兆,杜陵,長樂,寧州,河間,射洪,中江,渠縣,公安,內黃,寶豐,焦作,南陽,安陽,湖陽,和龍,寧化,上杭,漳州,武平,平遠,潮州,揭陽,豐順,梅州等。姓氏考略云:「馮氏出□川者,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之后;出上黨者,馮奉氏之后;出長樂者,宜都侯馮參之后;出京兆者,燕王馮宏之后;出弘農者,西魏寧州剌史之后,出河間者,唐監(jiān)察御史馮師古之后。
    【家族名人】 馮諼 ,戰(zhàn)國齊人。孟嘗君門下食客,曾以食無魚﹑出無車,彈鋏而歌,孟嘗君聞而特加禮遇。後馮驩為孟嘗君收債於薛城,召債主焚其券,使薛民皆感孟嘗君之德。
    馮夢龍 (1574~1646)字猶龍,一字子猶。江蘇吳縣人,明文學家。崇禎貢生,知壽寧縣。才情跌宕,工詩文,通經學,著有戲曲數種,尤以小說《警世通言》﹑《喻世明言》﹑《醒世恒言》著名於世,稱為「三言」。
    馮玉祥 (1880~1948)字煥章,安徽省巢縣人。清末加入新軍,為段祺瑞部下。1921年任河南督軍,直奉戰(zhàn)爭時倒戈傾向奉系,并迅速占領北京,推段祺瑞為總統(tǒng)。次年奉系失敗。其後加入中國國民黨,曾任西北國民軍總司令、河南省主席。抗戰(zhàn)勝利後,赴國外,在由蘇俄回國時,輪船在黑海上發(fā)生火災而被燒死。
    【地域分布】    陜西杜城郡,福建長樂郡,陜西始平郡,河南穎川郡,山西上黨郡,陜西京兆郡,河南弘農郡,河北河間郡。
       


    免費算命-八字算命免費-周易算命-生辰八字算命-婚姻算命

    Copyright@2010 滇ICP備2022001957號-2 滇公網安備 53262102000482號 All Rights Reserved
    廣告聯(lián)系QQ:452048317(請注明廣告或是友情連接)友情連接:易經算命網 網站地圖